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大讲堂
 Print

邓晓芒:保卫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我在拙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学还原》一文中曾把20世纪白话文运动称之为现代汉语对传统汉语的“现象学还原”,并指出,汉语经过这场演变,由文言文这样一种官方的权力话语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此在”,成为了中国人的“存在之家”(海德格尔)。20世纪形成的现代汉语(中文)初步摆脱了书面汉语的政治统治功能,而成为了中国人借以生存的活的语言。我说这话最直接的事实根据就是我的母亲。我母亲李茵生长在湖南一个偏远的小...
 2021-03-13
view all

冯天瑜:“封建”问题的来龙去脉

2002年夏,笔者访学德国,曾乘船旅行于山川如画的莱因河中游,舟行间,只见两岸每距二、三十公里的苍翠峰峦,多有灰色城堡耸立,它们或者已是断壁残垣,或者还保持着巍峨壮丽的旧观。这正是西欧中世纪诸侯林立的封建社会的物质遗存。面对此景,近二十年来一直思考着的“封建”概念辨析问题,骤然齐集心头。“封建”本为表述中国古代政制的汉字旧名,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近代以前在汉字文化圈诸国(中、越、朝、日...
 2021-02-10
view all

祝重寿:北齐墓室壁画与张僧繇画风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南朝梁武帝时(502---549年,6世纪前半),崇信佛教,广建寺庙,佛教和佛教美术大发展,达到鼎盛。佛教美术作为中国美术的精华,自然广泛影响到其他各类美术,例如影响到墓室壁画。梁武帝能调和儒、道、释三教矛盾,使三教并行发展。他还非常重视中外交流,积极引进外国文化,《晋书》上说,“修贡职,航海岁呈,踰于前代”,海上贸易大发展,有当朝萧...
 2021-02-10
view all

巫鸿 | 实物的回归

—美术的历史物质性—许多美术史家注意到学科理论化、概念化的一个负面结果,即对艺术品本身的研究渐趋薄弱。美术史教学越来越局限于课堂讲授、阅读和写作;鉴定和断代等基本技术从课程和考核中消失。这种认识使他们开始重新强调艺术品原物,以及处理艺术品的各种专业技术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说这些人(包括笔者在内)希望回到古典美术史的起点,把著名艺术家和艺术品重新当做历史叙事的主体,把研究方法再次简化为风格分析和图像...
 2021-01-15
view all

第一个“怪圈”——苏秉琦“大一统”思想束缚论述的新思考

1苏秉琦1997年出版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下文简称“书”)开篇就提出两个“怪圈”的著名比喻:“几十年来,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有两个怪圈:一个是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观念;一个是把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看成是历史本身。”对于第一个怪圈,苏秉琦的描述是:“在中华大一统方面,我们习惯把汉族史看成正史,其他的就列于正史之外。于是,本来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夏、商、周、秦、汉便被串在一起,像串糖葫芦一样...
 2020-10-16
view all

魂归于墓:中古招魂葬略论

摘要:招魂葬主要盛行于东晋和唐代,是一种针对非正常死亡而遗体不可得者的特殊葬式,以特殊方式体现了墓葬的藏形和安魂功能。墓葬功能的改变是招魂葬出现的重要原因,汉代以后墓葬和宗庙、祠堂一样成为安魂之所,墓葬既可藏形,亦可安魂。招魂葬在图像配置、礼仪空间以及墓志等方面存在一些有意而为的行为。一、先秦招魂仪式与魂魄观 1.中原复礼与楚地招魂周代施行的丧葬礼仪中,第一个环节是“复”,即“招魂复魄”,《仪礼·...
 2020-10-16
view all

日本早期(飞鸟、白凤)佛教美术与南京影响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博士、教授。南京是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故都,后来南唐、明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也一度为都,可称“十朝古都”。南京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京早在六千年前就已出现了原始文化(北阴阳营文化、湖熟文化等),西周时是奴隶主封地,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在此筑城,铸造青铜器,是为吴文化。越灭吴,范蠡也在此筑城,接受越文化。后楚夺越地,又...
 2020-10-14
view all

楼兰残纸与敦煌写经

黑格尔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越远,它就膨胀的越大。”借用黑格尔的话,中国书法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它是发展的、流动的,自秦汉至今,中国书法犹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本文将以楼兰残纸和敦煌写经为依据对隶变楷以及五体书法的形成做一些对比研究。从时间上看,楼兰残纸下限是公元310年,敦煌写经最早保存的文献是公元346年,在时间上具有衔接性。从地域上看,楼兰在...
 2020-07-30
view all

傅申:书画船──中国文人的“流动画室”

书画船──中国文人的“流动画室”/ 傅申我的家乡在上海的浦东,浦东的傅家宅,那里也是傅雷、傅聪先生的老家。后来我的祖父、父亲搬到了新场北边的一个小镇——坦直镇。那个小镇只有一条街,沿着河,我家前门对着街上,后窗是河。屋后面是用柱子架起来的,下面停一条船,是船坞。对外的交通都是靠船,不论是到县城还是到新场或者周浦,都要坐船,所以我小时候觉得出行总是要坐船。可能与我小时候的经验有关,后来我研究董其昌,...
 2020-07-30
view all

日本文献里的中国:曾有日本学者主张全盘汉化,使用汉文

今天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日本文献里的中国”。这个题目非常大,有关的文献资料汗牛充栋,所以我只能就自己平时感兴趣的文学方面给大家做一些粗浅的介绍。我们这次将史料范围限定于日本的和汉文献。其实早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史料主要保存在中国文献中,但因为日本的文献我们平时可能接触得比较少,所以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中日文化的交流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而比较频繁的交流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因为涉及的时间段比较长,我今天...
 2020-07-22
view all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