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大讲堂
 Print

扬之水:与正仓院的六次约会

早先出国不便,往正仓院看展的中国人很少,因此关注正仓院藏品的多为学界中人。近年出国已成寻常事,专程赴奈良看展也很平常。笔者自二〇一二年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正仓院参观之旅,先后与正仓院「约会」了六次,每次都大有收获。唐代文化是一幅长卷,正仓院宝物就是长卷中绚丽的一段。这格外精采的一段不宜单独来看,要放在我们所能了解的唐代物质文化背景中,还原于它的时代,还原于史,也还原于诗,才更能发挥它的叙事功能,更能...
 2019-11-11
view all

中国穆斯林门派划分的新视角

来源:《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8集)》作者:丁士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伊斯兰教自唐朝传入中国以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程中,中国穆斯林借着伊斯兰的精神,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汲取华夏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中国伊斯兰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伊斯兰是一个原...
 2019-11-01
view all

关于汉和堂所藏西域画《三藏法师像》

摘要: 大阪汉和堂所藏《三藏法师像》 大阪汉和堂有一幅题款为泽村专太郎转手给永观文库的《三藏法师像》,这一西域画虽与敦煌藏经洞所出多幅《伴虎行脚僧图》相类似,但是却又有显著不同。在图的下半部分,占据显著空间的是两个天王形象的神祇,右侧的持佛塔,左侧的一手执伞幢,一手持类似宝鼠的动物。这幅西域画内容极为丰富…大阪汉和堂有一幅题款为泽村专太郎转手给永观文库的《三藏法师像》,这一西域画虽与敦煌藏经洞所出...
 2019-11-01
view all

二里头发掘60年︱许宏、赵海涛:二里头与夏商分界的新视角

2019,注定是二里头不平凡的一年。从1959年徐旭生先生的夏墟调查,到2019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整整一甲子。60年间,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城;中国最早的多进院落的大型宫殿建筑;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宫殿建筑群;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井字形大道;中国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车辙;中国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发现有专为贵族服务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
 2019-10-23
view all

白谦慎:中国书法在西方

二十多年前,傅申先生在他和中田勇次郎合编的《欧美收藏中国法书名迹集》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在西方,中国书法是最后被认识和收藏的一种艺术。西方收藏家收藏中国文物和艺术品,首先是从器物开始,以后才逐渐扩展到绘画。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从莫高窟骗购走大量敦煌写本——现在英国收藏的绝大多数敦煌文书便是这次“考察”的结果——由此,西方收藏家才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书法。西方收藏中国书法的历史如此之短,这其中有两个...
 2019-10-18
view all

七条理由反对重建圆明园

每隔一些年,总有人呼吁要重建。几年前,部分专家在清华大学召开了一次关于数字圆明园的会议,一位专家表示应把圆明园重建起来,当时我也应邀参加会议,听到这一表态后,我当即表示反对。我认为不能在圆明园遗址上重建圆明园,有七条理由:  第一,圆明园遗址记录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要超过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个圆明园。其实大家都明白,争论的焦点...
 2019-10-18
view all

谜一样的中国禅僧画家

牧溪,中国南宋时代的禅僧画家,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俗姓李,佛名法常,生卒年不详,南宋末理宗、度宗时 ,在杭州西湖长庆寺当杂役僧。南宋灭亡后圆寂。牧溪 石榴禅宗有“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之说,牧溪如是,金庸《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亦如是。扫地僧的“神通”在于武功,而牧溪则于画中体现其“妙用”。他在中国滚滚历史尘埃中,几乎销声匿迹。元代吴大素《松斋梅谱》说得较多,可是,这本书在中国已亡佚,仅有日本保存手...
 2019-09-28
view all

从“胡人识宝”到“徽州朝奉来取宝”

在明代以及之前,“回回识宝”的故事流传很广,但在此后,相关的传说逐渐消失。而与此同时,在江南一带,有关“徽州朝奉识宝”或“徽州朝奉来取宝”的故事则广为流传,这一点,应当与明代中叶以后徽商之崛起密切相关。有关“徽州朝奉来取宝”的故事,从其内容、结构上看,应当是江南人利用传统历史记忆中固有的“识宝”主题,稍加变换而逐渐形成的。在传统中国,“识宝”和“取宝”是个历久弥新的古老话题,一些故事可以上溯至六朝...
 2019-09-20
view all

葛兆光: 对中国文化的最大曲解, 是刻意窄化和盲目自大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从晚清以来,一直到现在,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是非常多的,从林则徐、魏源“睁开眼睛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来讨论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我有以下几个特别的考虑,先向大家“从实招来”。第一,是我们过去对中国文化的讨论,或者给中国文化的界定,往往是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我们有一些高度概括的形...
 2019-09-14
view all

葛兆光:从图像看传统中国之“外”与“内”

北宋摹本《职贡图》(局部)传为南朝梁萧绎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其实,我本人对图像和艺术这方面没有研究,所以,这里我就选择一个我自己比较有兴趣的问题,用一些图像,来讨论中国的“外”和“内”。我选的材料取之于各种“职贡图”和各种“蛮夷图”。我想用“职贡图”来看中国之“外”,用“蛮夷图”看中国之“内”。当然我要先说明,在传统帝国时代,这个疆域、族群的“内”与“外”是不断移动的。大家都知道,图像不说话,但是...
 2019-09-06
view all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