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大讲堂
 Print

海昏侯的“海昏”是什么含义?



写有“海昏侯臣贺”字样的奏牍

2011年,南昌新建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考古发掘开始为社会广泛关注,很快成为学术热点,关于刘贺的历史研究已有很多。前人虽然写了很多文章探讨海昏地名的由来,还有一些史料未能用到,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典故的海气昏,前人从未提到。而这个典故能够帮助人们拓展视角,给大家以新的启示。

王子今先生的《“海昏”名义考》(《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年第2期)认为, “海昏”的“海”其实是“晦”,古代海、晦通假的文献和文物证据很多,所以海昏是指对刘贺道德的否定, 《南齐书》说南齐君主萧宝卷被封为东昏侯,就是依照海昏侯故事。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有墨书: “南海海昏侯。”王先生的《“海昏”名义续考》(《南都学刊》2016年第4期)认为这里的南海是南藩,泛指南部边界,不是指海。古代海、晦确实通假,海昏确实带有贬义,完全合理。但是此说的问题在于,完全回避了南海二字,脱离了地理实际。

辛德勇先生的《羹颉侯、东昏家与海昏侯爵号》(《浙江学刊》2017年第2期)认为,海昏侯的名字不含贬义,海昏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此说的问题在于,如果海昏是已有地名,汉朝为了贬斥刘贺,为何在当时还很落后的东南无数地方中,偏偏选择这个似乎带有贬义的地名?政治斗争残酷无情,刘贺是失败的牺牲品,选择他的封地名号不可能不带有感情色彩。因为上古史料有缺,不能肯定海昏这个地名是原有地名,还是为刘贺新起的地名。

还有人把海昏的“海”解释为鄱阳湖,把“昏”解释为西部,海昏解释为鄱阳湖的西部。蒋重母、邓海霞(《“海昏”语源考证》,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期)反驳这种看法,他们又提出海昏指太昏庸。此说的问题是,海用作形容词的例子都是很晚出现,上古书籍找不到证据。他们的证据是《汉书·东方朔传》称关中为陆海,颜师古注: “海者,万物所出,言关中山川物产饶富,是以谓之陆海也。”显然,这里的海不是形容词,不过是形容物产像大海那样富饶。至于把海昏联系到鄱阳湖,在海昏侯墓发掘之前,已有黎传绪的《解说海昏侯》(《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7期)提出。鄱阳湖说,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也不全对,下文再说。

王泽文的《试说“海昏”》(《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4期)提出,海昏的昏,就是西周青铜器柞伯鼎铭文中南方的昏。此说的问题在于,柞伯鼎铭文的信息实在太简略,根本不能确证昏的位置。而且西周的军队从来没有一直打到长江以南的记载,完全不符合当时的形势。西周的军队连淮河以南都很少来,不太可能深入江南。所以前人从来不敢说柞伯鼎铭文的昏在江西,现在因为海昏侯墓成为热点,就把柞伯鼎的昏联系到海昏,令人非常怀疑。毕竟中国地名太多,相似的地名也太多。

笔者因为长年研究中国海洋史,关注各种有关海洋史的资料,甚至包括古代的诗歌。所以很早就搜集了许多古代诗歌中的涉海内容,注意到古人经常在诗歌中提到“海气昏”三个字。而这个古人常用的文学典故,前人讨论海昏侯时竟然不提。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送岭南崔侍御》有一句: “桄榔面碜槟榔涩,海气常昏海日微。”韩愈《题临泷寺》有一句: “潮阳未到吾能説,海气昏昏水拍天。”韦应物《送豆卢策秀才》诗云: “岁交冰未泮,地卑海气昏。”唐张籍《题虎邱》诗云:“望月登楼海气昏,剑池无底锁云根。”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唐代人用过的典故,唐代以后的诗人自然更加用到,所以宋代及以后的诗歌也常见“海气昏”的典故。宋代蔡襄《题何山人大隐阁》诗云: “雨霁山容静,潮生海气昏。”王之望《送贾可封随郭帅还西城三十韵》诗云: “炎歊六月三吴路,海气昏昏暗天宇。”宋末元初林景熙《题陆秀夫负帝蹈海图》诗云: “紫宸黄阁共楼船,海气昏昏日月偏。”清代于震《海上吊吴野人墓》诗云: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清末爱国斗士丘逢甲《重阳坐》诗云: “海气昏昏天欲坠,且食蛤蜊知许事。”

北宋苏辙《雷州谢表》说雷州是“地穷南服,夷言莫辨,海气常昏,出有践蛇。”古书中提到“海气昏”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电子古籍库可以找到很多,本文不再赘抄。上述例子,足以说明问题。

为何古人经常说到“海气昏”呢?韦应物诗云: “地卑海气昏。”蔡襄诗云: “潮生海气昏。”显然,因为东南太潮湿,又靠近大海,所以古人认为东南卑湿,水汽太大,常有阴晦。

西晋左思《吴都赋》开头铺陈吴国的大海,说: “出乎大荒之中,行乎东极之外。经扶桑之中林,包汤谷之滂沛。潮波汩起,回复万里。歊雾漨浡,云蒸昏昧。”古人认为,大海蒸发的水汽旺盛,形成强对流天气,常有雷雨风暴,这就是古人把大海称为海的原因,因为海通晦。现在看来,这也很有道理。因为真正的航海者一定常在海上遇到风暴,特别是夏季中国东南海域常有台风。

现在中国东南还比较潮湿,古代的气候比现在湿热,所以古人常常说到东南卑湿,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东南卑湿,丈夫早夭。”潮湿不仅使人感到不适,还会滋生蚊虫,传播疾病,特别是疟疾,所以很多人认为所谓的瘴疠就是疟疾一类的疾病。

甚至不仅东南沿海,连北方的沼泽,都能被古人形容为昏冥,北魏正史《魏书》卷一《序纪》说:“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大概因为沼泽地也很潮湿,带来同样的问题,所以古人也称为昏冥。

江西省,北有鄱阳大湖,南近南海古郡,东南是武夷山,根据地理学家研究,江西东南部的山区是中国东南部湿度最高的地区。既然北方的大湖,都能被称为昏冥,那么南方的彭蠡泽,更能被看成是昏冥了,更何况江西东部在东南地区也非常潮湿。

至于海字,则更好解释,不仅因为鄱阳湖很广阔,类似大海,而且因为江西远在江南,古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被当时的中原人看成是东南沿海的极边之地。 《左传》僖公四年(前656年)楚国使者对齐人说: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楚国的疆域从来没有到南海,此处的南海是虚指。古代中原人不熟悉东南,笼统地把整个东南看成一体。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嬴政三十七年: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有学者据此认为今东海当时是南海,其实这是误解,上文说: “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云梦泽离九嶷山很远,可是望祀不必很近,所以在今绍兴市的会稽山望祀南海,这个南海就是今天的南海,不可能是今东海。还有一个铁证, 《史记·东越列传》说汉惠帝三年(前192年): “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东瓯国在今浙东南,说明今东海在秦汉时期一定也是东海。古人在浙江望祀南海,也是把东南看成一体,认为江南已经靠近南海了。

虽然不能判断海昏这个地名是原有地名,还是因为刘贺新起的地名,但是可以肯定这个地名一定是表示江西所在的地方,卑湿昏冥。表示天气阴晦的昏,又有昏庸的意思,所以海昏侯的名字很有可能也含有刻意的贬斥。地名的本义和政治斗争中附加的新义,往往并不冲突。比如宋代苏轼、苏辙被贬到儋州、雷州,就是因为苏轼字子瞻,瞻字近儋,而苏辙字子由,由字近雷字的下部的田。因为中国地名太多,想找到一个带有贬义的地名很简单,想找到一个和政敌名字相关的地名也很简单。

所以笔者认为,海昏这个地名,既是表示江南卑湿的环境,也含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应该有辨证的观点,均衡综合考虑,不能说古人的思维仅有一个简单的维度。海昏这个地名既有可能是因为刘贺新起,也有可能是源自地理环境的原有地名,但是被赋予新的引申含义,因此被选中作为刘贺的封地。



注:本文转载自亚洲考古,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