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专题
 Print

致敬华人之光:贝聿铭,大师不朽!



有这样一个人

他是名门之后,学贯中西

他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他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

是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人称“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他曾经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也曾出现在肯尼迪、密特朗、邓小平身旁

他65岁生日宴会在人民大会堂

主办人是当时的两位副总理……


他的一生凝聚着光与影

用无比震撼的建筑物

证明了光影的永恒

他,就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

2019年5月16日

又是一个举世痛惜的日子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离世,享年102岁


每次接收到这类新闻都不忍卒读

在我们内心深处,从未想过:

原来他们,也会离开

因为他们所创造的东西

早已成为超越生命的存在

不管在哪个时代

都将散发璀璨的智慧光芒


4个大洲、10个国家

我们在卢浮宫的金字塔旁驻足停留

我们穿梭在美秀博物馆的隧道吊桥上

我们惊叹德国历史博物馆的光影迷离

我们迷恋苏州博物馆的水墨与几何的融合

我们在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里与太阳做游戏

……


最好的纪念是读懂他的作品

最好的缅怀是继承他的革新

关于贝聿铭,这些你不可不知的建筑

大师,不朽

*文字来源《贝聿铭全集》 


贝聿铭曾说: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我总能从博物馆的建造中学到很多,如果不学,我就无法设计……博物馆一直都是我的主题,不断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一位建筑界同行这样评价他:“贝聿铭的建筑仿佛变幻莫测的现代世界中一条奇妙的丝绸之路。”


1

摇滚名人堂和博物馆

时间:1987-1995

地点:俄亥俄州,克利夫兰


当贝聿铭接下摇滚名人堂和博物馆的项目时,他手头上还有不少像卢浮宫和国家美术馆这样的重量级项目。贝聿铭坦言自己一点也不懂摇滚文化,唯一和摇滚打过的交道就是叫孩子们把音乐声关小一点;事实上,也正是孩子们坚持要他接下这个项目的。于是大西洋唱片公司的总裁和《滚石》的出版商带着贝聿铭去看演出,还做了一周的旅行。

“那次的确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在新奥尔良,我了解了不少关于早期摇滚乐的知识。我开始逐渐坚信,摇滚乐的根基很深。正是这一点鼓励了我。虽然它不是我喜欢的音乐类型,但我对这种现象很感兴趣,我想表达的是音乐的能力。”

“这是一个零部件丰富、充满动感的建筑,这也正是它的魅力之处,”贝聿铭说,“空间的组合排列引人入胜,让人们能够充分享受空间变化的过程,整个楼都是活的。”


2

大卢浮宫项目

时间:一期:1983-1989;二期:1989-1993

地点:法国,巴黎


1989年,贝聿铭说:“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里,卢浮宫将排在首位。”

大卢浮宫项目毫无疑问是贝聿铭最重要的建筑作品,他把原本结构松散的宫殿各部整合起来,将它改造成了一个真正的现代博物馆。


“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整体规划——如何整合卢浮宫。”贝聿铭表示,“整体计划才是最重要的成就,远比金字塔重要。

在卢浮宫项目上,贝聿铭向我们证明了,古老和现代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代建筑可以融入极具历史感的环境当中,并带来新的亮点。一直以来,分割历史遗址和现代建筑研究的,只不过是教条的规定,并不是真正的学科或者现实中的距离。


在这里,贝聿铭用自己的才华,替卢浮宫精心疗伤,将它从几个世纪的记忆中带进了我们的时代。


3

德国历史博物馆

时间:1996-2003

地点:德国,柏林


贝聿铭在2002年的一个访谈中解释了他对于这个项目的参与:“赫尔穆特·科尔亲自为这个项目找到我,我当时就看出了这块场地的重要性。虽然这块地不大,从菩提树下大街甚至很难看到,但它位于两个由辛克尔设计的建筑之间,而辛克尔又是很多人心中最重要的德国建筑师。博物馆是军火库的加建部分,前者主要收藏当年普鲁士军队的军事物品。”

贝聿铭还评论说,“这个项目中最有特点也是最难处理的一点,正是它紧挨辛克尔的新岗哨。我在这里也特别下了功夫,用圆形的步梯把二者连接起来。”

这个项目是由德国总理亲自委托的,选址又非常敏感,是连接现代和历史,新与旧的关键地点。这栋“贝聿铭楼”在和附近的建筑保持和谐的同时,它对光线的处理与和谐感正和军火库的沉重感形成了反差。


4

苏州博物馆

时间:2000-2006

地点:中国,苏州



继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和北京中银总部之后,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在自己的故土中国设计的第四件作品。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是贝聿铭有意给自己的老家苏州留下的一座文化遗产,内里既有古迹珍宝,又有颇具趣味的现代艺术收藏。



在苏州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池塘。“水是非常重要的,”贝聿铭说,“中式园林包括三个主要元素——水、石和植物。”


尽管博物馆里的一些线条、颜色和选材具有苏州园林的固有风格,但贝聿铭想在苏州寻觅的,是如何在中国如今林立的摩天大厦和真正的文化根基之间架设桥梁,是对中国传统的升华。


5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时间:2000-2008

地点:卡塔尔,多哈

“这是我接受过最难的项目之一,”他说,“我觉得自己必须得抓住伊斯兰建筑的精髓。而这一任务的难题在于伊斯兰文化内容多样,覆盖面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莫卧儿王朝,甚至延伸到中国边疆。”

一次次的对伊斯兰文化探巡的碰壁之后,贝聿铭被莫纳斯提尔的里巴特堡垒所吸引,“我觉得自己终于接近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精髓,耀目的阳光给雄伟的建筑带来了生机,而几何图形则是设计的中心。”

“从伊本·图伦清真寺里觅到的这种严谨和简洁,一直都是我设计中的灵感。我在多哈沙漠的骄阳中想要表达的,正是这种精髓。沙漠之光将建筑本身变成了光影的游戏。”

“我设计的博物馆只有一扇大窗——高148英尺(45米),面向波斯湾。我必须承认,这又是我另外一个主观的处理,这种设计源自伊斯兰建筑风格给我的感受,那种一瞬间绽放出各种装饰元素的风格在大马士革倭马亚清真寺的庭院里能找到,在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的内部也能找到。”在多哈崭新的艺术博物馆里,现代主义的几何图形和伊斯兰的传统造型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6

美秀美术馆

时间:1991-1997

地点:日本,滋贺县,信乐町,神田美苑


“那是1988年,我已经决定不再接大项目了,只是有选择地接一些小项目。而这一系列小项目中的第一个,就是神田美苑的钟楼。东洋纺织株式会社的继承人小山美秀子夫人,多年来,她收藏了众多的中日艺术品,因此想建一座小型美术馆来展示这些东方艺术珍品。我对于这个构想也很感兴趣。”


第一个选址,要从上方山地进入,因此被贝聿铭拒绝了。小山夫人于是提出了另一个选址,贝很喜欢这块地,但这里地形交通不方便。对此,贝聿铭突发奇想地提出要挖一条隧道建一座吊桥来解决地形的问题。

“我向她提到了《桃花源记》,这一点让她一直记忆犹新。当时她马上就接受了我的方案。确定下来的选址虽然和中国的规模不同,意境却让我想起了典型的中国风景,有山,有溪谷,其中雾气缭绕。由于建筑的体量偏西,而入口在东边,因此一开始看不到馆身。我们二人都对这样的构想欣喜万分。”

“在这山这景中,用平顶当然是不合宜的,”贝聿铭解释说,“尤其要考虑到,从各个角度都应该能看到房顶。我想在不模仿木质建筑的前提下,找到一种可以创造有趣剪影的造型。


我们从四面体开始尝试,并逐渐以此为基础创建了整个峰峦起伏的结构。除此之外,还要下意识地用到日本元素,但又不能和四周景观冲突。所以我选择了用玻璃而不是瓦片顶。屋顶对我来说也是建筑的外立面之一。”

历史始终是贝聿铭的创作源泉,他用现代设计的潜能援古通今,既借鉴了传统,又不失现代派的元素。贝聿铭在过去和现在、客户的意愿和选址的实际情况之间建立了深刻的联系。


7

卢森堡大公现代美术馆

时间:1995-2006

地点:卢森堡


“卢浮宫金字塔于1989年开放,大众的反应还是众说纷纭。不过随后,卢森堡首相在纽约找到了我,他决定像密特朗总统一样,不经过任何竞标直接把美术馆的项目给我。”


美术馆建于原外基墙上,这道基墙原来是围绕着箭头形状的内垒而建的。贝聿铭对美术馆的最终设计是不对称的,V形建筑的一边悬挑于遗址之上。正如该项目的官方评述指出,“这样的设计,是想要将古墙和新建筑融为一体,强调并延续这块场地的悠久历史和功能。”


以贝聿铭自己的风格,他用两个核心因素来描述这个项目:光线和几何形体。“建筑实际上是空间和造型。为了让空间和造型活起来,就必须有光线,而光线中最好的就是自然光。


以前在大教堂的建造中,用到的玻璃数量很有限。而如今,现代科技允许我们大量地使用玻璃表面。在墙体和玻璃的组合中,把握二者间动态是很重要的,即要让光线在固体墙面上产生图案。”


“贝聿铭是一个难得的跨文化样本,

他从东方和西方

两种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华,

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里穿越。”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但是建筑的影响的却是无限的


我们穿梭在这些建筑的周围

它们静穆而安静地存在着

它们所呈现的光影、构成

丰富着城市的天际轮廓

丰富着我们生活的画面


感谢贝聿铭先生用百年

为我们带来一座座美的殿堂

奔跑了102年的少年,光阴不朽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