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中心 > 文化大講堂
 Print

陳明:複興不是複古


陳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


傳統文化振興的事業方興未艾,21世紀的現代社會,并不和傳統文化相隔絕,恰恰相反,越來越多的傳統回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風俗人情到價值觀念,傳統,正在重新塑造現代生活。


日前,《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發布,《意見》指出,要将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這一意見被解讀爲“傳統文化進教材”。事實上,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從來也沒有在教材中消失過。


在著名學者、大陸新儒家領軍人物陳明看來,未來真正要做的,“不隻是傳統文化的傳播傳承,而必須從當代文化系統的建構的角度,從國家民族新的文化系統和結構之建構的視角,對傳統做動态的理解,而這實際是近代以來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 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複興

 

百年以前,在遭受西方殖民運動沖擊面臨救亡壓力的時候,我們在所謂新文化運動裏失去了平常心,把傳統當成了落後挨打的原因而加以否定抛棄。如今,當經濟長足發展,全球化使文化對于認同和凝聚的作用充分展現,社會各方面終于開始重新清理建構自己與傳統的關系。陳明認爲,應該放在這一宏觀視域深入領會“意見”的重大意義。


“我們的近代史可以理解爲一個古老帝國在西方沖擊下的自我調整,浴火重生的過程。所謂新文化運動是這一追求遭遇挫折時的情緒反應。”陳明說。不過,複興斷裂百年的傳統并不容易。陳明說:“關鍵在實施,實施的前提則是思想觀念的統一性。社會上衆聲喧嘩,長期以來形成的對傳統的偏見積非成是,職能部門的行爲慣性和意識形态偏見也需要改變和調整。這是新文化運動的升級。如果我們能從‘意見’體會到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複興,它追求的是我們曆史、社會和國家的内在目标,是當代生活和生命與古典精神和優雅趣味的融會貫通,應該就不難去見招拆招解決各種問題。”

 

  • 文化不能變成薯片

 

現代化的到來,徹底改變了中國人數千年來的生活方式。傳統文化畢竟誕生于農業文明時代,複興傳統,又該如何複興,怎樣才能讓傳統文化真正融入到現代生活中?陳明說:“中國這個概念既意味着特定地域,也意味着特定文化或文明——‘中國者,聰明睿智之所居也,萬物采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既是儒家的叙述,也是曆史的叙述。《意見》提到的傳統文化核心理念‘修齊治平’‘開物成務’‘天人合一’都來自儒家。換言之,傳統文化是一個系統,有其内部的結構,不能零散化碎片化爲一袋馬鈴薯片。明确儒家文化的主體性地位是必要的,尤其在文化的公共性功能如認同、共識等得到充分展現之後。”

 

當然,複興不是簡單複古,是爲了構建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現代文化,爲了滿足我們今天在各個方面的文化需求。陳明說:“我們要做的不隻是傳統文化的傳播傳承,而必須從當代文化系統的建構的角度,從國家民族新的文化系統和結構之建構的視角,對傳統做動态的理解。這實際是近代以來一直在追求的目标,隻是過去基本都是從反傳統的前提出發而已。”

 

  • 國學院可以培訓教師

 

其實,傳統文化的教育并沒有真正消失,詩詞歌賦、經史子集也都沒有真正退出過教育領域,此外,近年來民間的讀經等傳統文化教育也逐漸增多。不過,一直都有人擔心,傳統教育并非沒有,琴棋書畫的教育也曾進入學校,但收效甚微,究竟問題出在哪裏?未來的傳統文化教育,究竟應該怎麽做?

 

陳明說,“大學教育資源稀缺,高考又隻能看幾科分數,所以傳統文化更多進入教育領域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當然,目前來說,如果琴棋書畫詩詞曲賦教育稍顯奢侈,那麽像諸子百家唐詩宋詞通過納入語文、曆史課程,計入高考分數,應該可以解決吧。”

 

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更嚴峻的問題是誰來教?事實上,當前的教師,大多是在反傳統及市場化的時代成長起來的,對于傳統文化,普遍缺乏認識和理解,又如何去教學生呢?對此,陳明說,“這是個問題,但可以慢慢解決。現在大學的國學院很多,似乎高大上,其實象牙塔沒必要那麽多人去鑽,做相關知識培訓更合适也更有前景”。

 

  • 背點兒東西很有必要

 

随着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近年來民間各種讀經班、國學班越來越多,不過,不少傳統文化教育中過度地強調背誦,亦備受诟病。

 

傳統文化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中國人數千年來累積的文明,如何防止傳統文化教育變成單純的知識教育,背一大堆書卻依然對傳統一知半解?陳明說,“這個問題其實不太複雜,傳統蒙學教材好的就很多,《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我就讓孩子讀。背點東西很有必要,隻要不過分。少年識字糊塗始,沒關系的。四書五經或者《笠翁對韻》之類,都是知識和價值或意義的統一,包括唐詩宋詞,也同樣如此。教育和教化本就混合在一起,其言難知,其實易行,不必過于糾結”。

 

傳統時代的教育方法與現代不同,在今天,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究竟是應該如古人般學習,還是将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教育體系和标準中,是否需要課程化?如何考核?這亦是未來必然要面對的問題,陳明說,“個人感覺,傳統文化專門作爲一門課,不必考試,考評就可以。中考、高考時作爲附加分放到語文、曆史或政治科目裏就可以了。标準化什麽的,我覺得沒必要,關鍵是走心。”

 


注:本文轉載自北京晨報 ,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