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祺瑤 武亦彬
曆經160餘年輾轉,7根漢白玉石柱漂洋過海,終于歸家。13日,《圓明園石柱回歸展》在圓明園正覺寺開幕,約50組件文物、照片等共同講述這批石柱艱難曲折、重回故裏的曆程。這是繼2020年12月海晏堂馬首銅像之後,又一批回歸原屬地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圓明園正覺寺内,走進“最上樓”一層,7根高約80至92厘米、有着精美雕花造型的漢白玉石柱成了展廳裏最亮眼的明星。它們均來自圓明園西洋樓遺址區,仔細看,這些石柱正面紋飾以西式番花、貝殼紋等西洋雕花爲主,側面花瓶内花束則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蘭、荷花、菊花等中國傳統花卉爲主,圭角卷雲紋、開窗的海棠線雕刻方式等亦與中國古建望柱、欄闆相同,體現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
專家介紹,西洋樓建築以木質梁柱爲基礎,通過用磚砌築内牆,外部包以漢白玉等石材的方法建造。其建築主體仿西方巴洛克風格建造,常在建築上設立石柱作爲望柱或欄杆連接物使用,同時還具有裝飾的作用。此次回歸的7根石柱就是用于建築樓梯或樓層平台欄杆部分,花瓶的樣式則是配合欄杆形制雕刻而成。
本次展覽通過“漂洋過海”“回歸之路”“石柱真容”三個部分,将圓明園石柱160餘年颠沛流離、回歸故土的故事娓娓道來。
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慘遭劫掠焚毀,圓明園的建築構件、山石碑刻等逐漸被大規模盜用、售賣,出現在市場上流通。在中國生活、工作的挪威人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對中國文物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通過交易等渠道收集了諸多藏品,其中就包括圓明園石柱。從上世紀20年代起,這些石柱跟随蒙特漂泊異鄉,幾經輾轉,後爲挪威卑爾根科德博物館及西挪威藝術博物館收藏。
2013年,北京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黃怒波在挪威科德博物館看到了這批圓明園石柱,當即向館長表達了希望圓明園石柱能夠回家的願望。當年12月,中挪雙方約定将7根石柱運回中國,并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此後,在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政府、高校、機構、社會力量通力合作,幾經周折,最終促成挪威向中方捐贈這批石柱文物。今年6月20日,7根總重超過2.6噸的石柱安全運抵北京,21日于圓明園完成文物點交入庫。
如今,展覽中還配合展出了圓明園西洋樓銅版圖,觀衆也能夠從海晏堂、諧奇趣、方外觀、養雀籠、遠瀛觀等地的昔日美景中,一覽這些分布于庭院、噴泉池邊、樓梯、樓層平台等處的精美石柱,感受其中蘊含的中西合璧之美。
“7根圓明園石柱回歸原屬地是我國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的最新成果和又一重要進展,也是政府、高校、社會力量通力合作、久久爲功,助力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家的最新案例。”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中國已與157個國家簽署文化、文物、旅遊合作協議,與25個國家簽署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政府間協定。
已有37批次、1800多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歸祖國,涉及美國、意大利、法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瑞士、加拿大、埃及、土耳其,以及港澳台等13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