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专题
 Print

他走了,他的画依然每天与你相伴




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传神州、为民执笔。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黄土画派开创者刘文西的笔下,人们总是能看到无数劳动人民鲜活生动的身影,仿佛他们就在画中,正笑盈盈地向你走来。


当刘文西去世的消息传来,社会各界一片哀叹。人们纷纷痛悼一代艺坛大师谢幕,叹息一位扎根黄土地的人民艺术家的离开。


扎根苍茫黄土地


 

1933年,刘文西出生在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


农家少年志向高。尽管家境平平,但刘文西年幼时就显露出了优良的艺术天赋。1950年,刘文西考入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开始系统学习美术,走上了专业道路,尽管是从家乡的小山村走进大城市,但他很快凭借实力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1953年他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此遇到了国画大师潘天寿等一众名师,成为大师亲自授业的弟子。


尽管大学校园里有大师传艺,但刘文西身在浙江心在陕西。


因为,革命圣地在陕西。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发表在陕西。



第一次听到“文艺工作者要为工农兵服务”的理念时,17岁的刘文西被深深震撼了。从那时起,《讲话》精神就指引着一位少年一生的艺术信仰与艺术实践。


哪怕时隔半世纪,刘文西仍然会在各种场合背诵起《讲话》中的内容,引导青年艺术家及学生:“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革命的文艺作品。”


1957年,学校组织去大西北写生,年仅24岁的刘文西强烈要求与同学们去延安看一看。


被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强烈感召着,被革命浪漫主义的使命感敦促着,他从青山绿水的江南,走向了天地苍茫的黄土地。


怀揣对圣地延安的向往,他坐上了去往黄土地的敞篷大卡车,一路颠簸……当他步行到宝塔山下,激动得近乎眩晕。


初到陕西,刘文西就来到延安深入生活。


他沿着毛泽东和红军当年革命足迹走遍了陕北的山坡与沟壑,寻访着朴实、善良的陕北人民,当地百姓朴素的革命觉悟与深厚的革命情感深深感动了年轻刘文西。他白天听他们讲故事,晚上在油灯下将他们的形象凝聚在画笔上。


没想到这一次结缘,便是一辈子。他为这些质朴的人们,执笔画了一辈子。


1958年,刘文西毕业时强烈要求支援陕西,因此他被分配到了西安美院。


这一扎根,就是60多年。


在陕西的各种座谈会、研讨会或其他重要场合,常常能见到刘文西从怀中掏出自己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一本小册子,语重心长地教导画坛后辈、青年学子们:“这上面印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本书我一直珍藏到今天。《讲话》告诉我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才是艺术题材中最为重大的主题。”


用一生为人民作画


艺术家刘文西这一生,以身作则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延安作风、延安精神,追求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经典造型是头戴一顶灰蓝色的解放帽,身穿棉质的白衬衣、灰外套,几十年不变。他常说自己的物质要求很少,艺术家必须以精神追求为第一选择。


刘文西扎根陕西后,曾一遍遍寻访毛泽东的足迹,一遍遍从当年主席住过的老乡家了解各种细节,以求积累更多毛主席的形象。


尽管没有见过毛主席,但他创作了大量以毛泽东事迹为题材的作品,笔下的毛主席形神兼备格外逼真,特别是他的成名作《毛主席与牧羊人》,曾发表在1960年的《人民日报》上。


毛主席和牧羊人 130cmx100cm 1959年


全国发行的第五版人民币中的百元钞票上的毛主席形象,也是刘文西精心绘制的。很多网友留言:“如今他走了,但他的画依然每天与你相伴。”



为第五套人民币创作的毛主席素描像


数十年来,人们总是能从刘文西的笔下,看到无数劳动人民鲜活、生动的身影,仿佛他们正从画面中笑盈盈地走来。《同欢共乐》《祖孙四代》《转战陕北》《知心话》《沟里人》《北斗》《解放区的天》《山姑娘》《虎娃》《黄土情》《湾湾黄河滩》……刘文西那亲切质朴、雄浑大气、勃勃向上的画风,与扑面而来的黄土气息,为中国画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及美好而隽永的回味。


虽已画过难以计数的反映陕北劳动人民的作品,但刘文西始终把一颗赤诚之心放在黄土高原。这位将陕北当作灵魂之乡的画家,无论在何时何地,绝不放弃用画笔去赞扬、讴歌朴实的陕北人民。


与陕北农民在一起


半个多世纪以来,刘文西的足迹遍布陕北的26个县。在每个县,他都与很多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用自己的画笔,记录着农民朋友的生活成长轨迹。甚至,将他们从七八岁一直画到50多岁,在当代极少有艺术家能够如此坚持。


对陕北这片水土和这里的人,他早已有了深刻的了解,并产生出深厚的情谊,“陕北人朴实、善良、勤劳、厚道,他们与这块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将他们的精神面貌传神地勾勒出来。


巨幅长卷《黄土地的主人》之六·安塞腰鼓(局部)


比如说秦俑的每一个形象都有时代感,还有关中人的特点。我对众多劳动人民的描绘,其实就是在塑造历史和人物,刻画他们的性格、表情、内心,这是时代需要的,也是历史需要的,后人会在这样的作品中看到这个时代陕北人的真实风貌。”


刘文西在陕北写生时和老乡在一起


刘文西曾多次在采访中告诉《西安晚报》记者:“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奉献最艰苦、最实在,他们不会向社会索取,他们的一生就是流血、流汗、奉献,他们是品质最高尚,心底最善良,情感最真挚的群体,他们激发了我的艺术灵感,他们是我创作的源泉,我能了解他们,走近他们,画他们的形象,是我的幸运。”


陕北老人 70cmx46cm 1962年


刘文西一直期待画家们多将视角和笔触投向人民,要在人民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要凭良心工作,要以提高笔下的绘画水平为己任,不要躲在画室里不深入生活,不为人民服务,更不能光盯着眼前的利益。


磨锄(陕北人) 180cmx100cm 1980年


刘文西一生的艺术创作,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讲话》精神,他所开创的黄土画派,始终将笔墨集中在塑造劳动人民和人民领袖上,这对中国画坛产生着深远影响。他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自己用了一辈子的思想武器。


开创黄土画派


他一生钟情黄土高原,创立了扎根于黄土地、令中国画坛为之瞩目的黄土画派;他经常会忘我地一头扎进画室,将陕北人民那特有的个性与气质记录在画卷之上……


在刘文西的倡导下,黄土画派星光熠熠,名家辈出,成为陕西美术继延安文艺和长安画派之后的一大景观。


山姑娘 199cmx92.5cm 1984年


黄土画派的画家们在刘文西的引领下,创作出了大量精品佳作,延续发展着延安文艺和长安画派的艺术精神,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黄土画派以风格鲜活、豪迈、淳朴的人物画创作为主,刘文西生前曾反复强调,黄土画派就是要更好地为人民而创作,因此更要逐渐建立起与人民血肉相依的感情和情感,到生活中去吸取丰富的营养,不断地积累经验去提高创作能力。


他认为,画家只有长期融入生活,和人民亲密相处之后,才能懂得为什么人画画、怎么样画画,只有把人民放在心里的画家才能画出人民欢迎的作品,只有为人民画出丰富的、优秀的作品,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欢迎。只有真正地深入生活、到广大劳动人民中去,才会有挖不尽的素材、画不完的题材。假如艺术家对表现的事物不熟悉,肯定无从下手,这都是毛主席早都讲过的艺术规律。


沟里人 170cmx140cm 1982年


无数陕北老乡的生动形象都曾经他的妙笔而跃然纸上,在他笔下的一幅幅名作中,只见黄土地上的沟沟坎坎、纯真的孩童、沧桑的老人、明媚的姑娘、喜人的小伙跃然纸上,他们像是活生生地生活在我们身边,似乎正从画面中走来,面对面走向观众,留给世人的唯有震撼。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