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大讲堂
 Print

真假不分的世界里,人正在沦为聪明的“动物”



640.jpg


自轴心文明起源以来,人类的巨大进步是让真实性本能(常识的客观性) 处于终极关怀和相应价值的系统的支配之下。但是今天真实性的两大柱石正在被科学进步颠覆,真正令人感到恐怖的事情发生了:人正在无法抗拒地沦为聪明的“动物”——在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里,不会有是非,也不会有真正的道德感和生命的尊严。如果借用本书的提法,真实性的丧失,正是“赛先生”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大“梦魇”。在这篇序言中,我将立足于真实性的丧失与重建,简要探讨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无远弗届的影响。


▍什么是真实性?从一本畅销书谈起


2014 年,印裔美籍医生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 出版了一本畅销书——《最好的告别》,书中探讨了一个当今世界令人关注的问题——老年人的处境。在当代社会,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70 岁以上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一个人年老了以后,生命质量越来越差,生命的意义一天天地丧失。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探讨了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目前医疗制度与养老院制度各式各样的弊病。譬如很多病是不可治的,这时安乐死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它有何种前提?在某种意义上,《最好的告别》一书涉及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医学和老年问题的范畴,涉及人生意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意义和真实性的关系,普遍的价值虚无背后是当代世界真实性的逐渐丧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生命的意义建立在思考对象的真实性之上,真实性作为主体对“对象”的真实感,实际上存在三个层次:第一,每个人时时刻刻面对外部世界,有其存在的真实感,我称之为客观存在(包括通过广义的技术感受到) 的真实性;第二,主体每天面对自己,自己作为一个行动和价值的载体,存在着真实感,我称之为道德价值的真实性;第三,人是面对死亡的存在,在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时,主体会面对生命终极意义之考问做出回答,我称之为终极关怀的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实际上是指上述真实感的总和。但时至今日,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其他所有层次的真实性都丧失掉了,只剩下客观存在的真实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虚拟真实的扩张,使得这一个层次的真实性也处于瓦解中,我们极有可能要生活在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中。


640.jpg
伴随着真实性的丧失,当代人的一生变得相当灰暗,特别是在老年来临以后


真实性三层次的同时存在是生命尊严所在,在一个真假不分的社会中,生命毫无意义可言。身处当下这个时代,很多人已经丧失了其中两个层次的真实性。做人的基本价值和道德真伪对很多人已经无关紧要了,这在今天流行的各类影视作品中反映得尤为明显。更严重的是,一个人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终极关怀的真实性也不再存在。只有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存留了下来,所以当代人的一生变得相当灰暗,特别是在老年来临以后。


我们有一个繁华的物质文明,但反观人类的心灵,从来没有像今日这般脆弱、害怕死亡、懦弱和怯于反抗。真实性的缺失是如何形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文明的进展,真实的心灵为何会沦落到今天这一地步?我们是否应该重建一个有尊严的人生?一个人只有具有真实的意义感,才能有有尊严的人生;只有存在有尊严的人生,才会有一个有尊严的社会。因此文化和社会重建的核心,是寻找真实性丧失的根源,但我们如何重建真实性的三个层次呢?这是时代向哲学家提出的问题,我称其为真实性哲学的探讨。


“真实性哲学”一词是我提出的。因为我们今天一谈真实性,往往是指客观存在的真实性,道德价值和终极关怀的真实性也遭到了忽视;此外,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又往往被等同于科学的真实性,事实上,现代科学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物理) 的真实性,还包含对数学真实性的探索,限于篇幅,这里无法详细展开讨论数学真实与物理真实以及二者的差别。但要强调的是,对科学真实性的探索,将是重建现代社会真实性的重要路径。


真实性具备三个层次,其中必定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或互相联系,一旦这种统一性或应有的内在联系不复存在,就会发生最可怕的事情:真实心灵的逐步解体。事实上,当道德价值和终极关怀的真实性瓦解时,客观存在的真实性也难以持久,人类最终会生活在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中。对于这一命运,人类真的无能为力吗?这一切乃出于哲学的无能和幼稚。


▍传统的心灵:真、善、美的统一


令人惊骇的是,在人类文明相当长的时期(主要是传统社会) 内,真实性三层次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之间没有冲突。传统社会的行动主体,既有外部世界存在的真实感,也有主体本身的道德价值的真实感,还有面对死亡的终极关怀的真实感,也就是通常所谓“真、善、美的统一”,我将其界定为“真实的心灵”。在何种前提下,人才具有真实的心灵呢?在传统社会中,此一前提是三种真实性同源,它们由同一真实性法则支配。


试举一例,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为终极关怀,个人是家庭伦理的载体,终极关怀和道德价值(家庭伦理) 的真实性是确定无疑的,二者共同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最普遍、最核心的价值。中国传统社会中这两个层次的真实性与人们面对外部世界(今日所谓客观世界) 的真实性是统一的,由此形成中国文化独特的“常识宇宙观”。常识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其重点关注常识的无可怀疑及其合理性,也就是常识的真实性和道德价值真实性的整合。此外,传统中国人真实的心灵,还包括价值(审美)与道德真实性的一致。例如,中国书法的审美也出于道德价值的真实性,儒家伦理的追求可用孔子的“博文约礼”“游于艺”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来表达,而这正是中国书法的精神。


为什么传统社会可以达成真、善、美的统一呢?因为传统社会是用某一种终极关怀来规定应然社会的形态,这样一来,真实性的三层次都受到终极关怀的支配。终极关怀的真实性成为道德价值和客观存在的真实性的根据。也就是说,一旦终极关怀的真实性形成,它立即会投射到价值和事实上,形成其他层次的真实观。


在所有轴心文明中,终极关怀的真实性都规定了真实性各层次的意义。希伯来宗教、儒家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文明皆是如此,因此传统社会中真、善、美必定是统一的,当时的人都具有真实的心灵。举个例子,戴震是考据大师,考据是为了寻求文献的真实性。从表面上看,这种求真精神与今日的学术研究完全相同,但对戴震来讲,“求真”这一学术追求的终极意义是论证终极关怀的真实性,戴震考据的最终目的是寻找儒家道德的真实性。



640.jpg



以上论述表明,真实性三层次中最有力量、最深刻和最具支配性的是终极关怀的真实性。为什么会如此呢?我认为这源于真实性观念在人类历史上的演变。


▍从“本能”到“社会”再到“超越突破”


真实性三层次中,与主体无关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处于最低层次,因为它属于人类的本能。人尚未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真实感。对任何动物而言,如果真假世界不分,是不能生存下来的。外界(客观) 存在为真,真实感的存在是区别“梦”和“醒”的前提。因此,真实性的第一个层次即客观存在的真实感源于人的本能。


道德价值的真实性来自社会,是真实性的第二层次。也就是说,“对错”不仅取决于评价对象是否符合主体的个人想象,还取决于社会的标准。一旦社会形成以后,人的行为的对错规范,就转化为道德价值,它在一个社会中必须具有公共性。这一切塑造了主体对自己存在的真实感,真实性第二层次成为笼罩第一层次的巨大力量。


人作为社会“动物”,其行为对错(这是此世最重要的价值) 的标准本来都由社会规定,特别是在艰苦劳作和家庭责任占据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的时候,社会意义是最重要的。即使现代人有了空闲时间,意识到个人本质上是孤独的,但大部分人都借由参加聚会、请客社交来逃避孤独,精英分子则通过参加各种研讨会(symposium) 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或许没有想到,古希腊哲人早就知道这一点。柏拉图在著名的《飨宴篇》(Symposium)中讨论婚姻、爱情等的哲学意义,所谓symposium 在古希腊就是请客吃饭。换言之,任何一个主体,除了面对外部世界外,还必须面对作为社会行动承担者的自己,这就是第二个层次的真实性。


只有当社会的真实性解体时,人才可能有第三个层次的真实性:终极关怀的真实性。我在《轴心文明和现代社会》中指出:终极关怀来自古文明灭亡以后人从社会中走出来,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超越突破)。因为人是必死的动物,为了克服死亡,人必须去寻找能够超越死亡的意义。一旦找到了该目标,它也就构成了终极关怀的真实性。


当人从社会中走出来寻找不依赖于社会的终极目标时,人的行为对错和意义、意识会分别向“求真”和“求善”两个方向转化,由此衍生出古希腊和中国两种不同的超越视野。然而,人作为社会的动物,彻底离开社会往往意味着“舍离此世”,到另外一个世界中寻找意义。一旦把离开此世作为最重要的精神要求,行为对错立即被其他类型的价值压倒,即追求超越死亡的彼岸世界,希伯来宗教和印度的解脱宗教就属于这两种新类型的终极关怀。


在不同的轴心文明中,终极关怀的真实性各异。希伯来宗教强调上帝存在是终极的真实;中国儒家学说以道德为终极真实,而且把道德伦理寄托于血缘关系上;印度宗教主张解脱的真实性,佛教中如来就是一个终极的解脱者;古希腊哲人把认知世界作为终极意义,也就是把揭示真理、认识真理看作高于一切的目标,至今追求真理仍是科学家认同的生命意义。


▍真实性的解体与重建


真实性的三层次中,终极关怀的真实性作为最高层次,往往规定了另外两层次的存在和对它们的认识。因此在现代性形成前任何一个轴心文明中,真实性的三层次都是高度统一的,这也是传统社会真实心灵的结构。真实心灵的解体,正是指真实性三个层次的一步步消失:真、善、美先是走向分离,接下来逐个消失。


真实心灵的解体可具体分为以下三种过程:第一,终极关怀(信仰)与认知理性分离,最后的结果是终极关怀(信仰) 丧失了真实性;第二,主、客观走向分离,事实被视作客观的,而价值则是主观的。主观价值论兴起以后,价值的公共性开始消失,道德价值也丧失了真实性;第三,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原本蕴含着数学和客观存在(物理) 这两种真实性,数学真实逐渐被纳入客观存在(物理) 的真实中,其意想不到的后果是数学真实性被忽略、湮没,最终酿成了今日客观存在的真实性成为唯一真实的现状。当这一真实观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一致时,该层面的真实性亦趋向解体。


上述三种过程互相交融,共同构成了现代性的兴起及其展开。由此可见,当今世界真实性的丧失是现代性起源和不断演进的结果。现代社会是轴心文明演变的产物,现代性起源之初,真实心灵并没有解体。正因如此,现代性的起源和成熟才能作为轴心文明的伟大进步。吊诡之处在于,现代性的展开却引发了一个与轴心文明形成相反的过程:先是终极关怀的真实性消失,再是基本价值和道德的真实性沦丧,最后只剩下客观存在这一最原初的真实性。而客观存在的真实性目前正在虚拟世界和量子通信的冲击下风雨飘摇。上述过程之所以吊诡,乃在于现代性从轴心文明中起源和进一步演变是不可抗拒的,如果真实性三个层次逐步丧失亦不可避免,其难道意味着当下人类正在走出轴心文明、回到前文明的心灵状态?


我坚信,人类不能因为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真实性的危机以及传统社会中存在真实的心灵,因而否认现代性展开是轴心文明演变的伟大进步。因为真实性丧失和现代性展开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被研究过,而且从未被人们真正关注过。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认为,只要将其作为思想反思的对象,现代性的展开并不一定意味着真实心灵的丧失,这一结局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真实性的一步步消失毕竟是事实,由此给哲学带来巨大的挑战。这意味着真实性哲学重建的前提是正视历史,我们必须考察上述真实性解体的三种过程的发生机制。只有找到现代性展开和真实性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理解现代的真实心灵是否存在。如果存在,什么是现代世界的真实心灵?它和传统社会的真实心灵有何不同?换言之,必须在克服历史惯性的基础上才能讨论真实性心灵的重建。


上述真实心灵解体的三种过程中,前两种都可被归为真、善、美的相分离,这似乎是现代社会出现的必然结果。事实上,终极关怀和认知理性的分离、价值和事实的分离并不一定意味着终极关怀和道德价值这两个层面真实性的丧失。为什么它们会消失呢?我们必须考察现代性起源和展开的历史过程。这种分析属于思想史(观念史) 的领域。第三种过程涉及现代科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科学真实观的形成,特别是数学真实和物理真实的关系。对该过程的剖析,本质上是要回答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数学,现代科学和现代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它们属于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


640.jpg


量子中医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出现代科学精神的丧失




或许有人认为,对象是否真实以及“真”和“假”的区别属于纯粹认识论问题。终极关怀的真实性的消失以及主观价值论的出现都是认知理性不断展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 不可避免的结果,它们虽然发生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但本质上却和社会思想史无关。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幻觉。其实,现代科学本身是现代价值(观念系统) 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绝不可以把现代科学和现代价值系统剥离开来,仅仅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真实性。现代科学对真实性之认识实际上是和现代性展开过程中“工具理性”走向“大分离”同步,科学对真实性的认识只是普遍思潮变迁的一部分。“工具理性”并不意味着真实心灵的丧失,它是“大分离”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即使从现代科学本身来说,真实性亦不是人们以为的“客观实在”,最新的科学进展正在证明这一点。


总之,无论是有关真实性解体的思想史(观念史) 分析,还是涉及科学真实观起源的研究,都旨在证明:今日所谓不容置疑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并非真实性本身,而是历史上形成的真实性观念。正因为今天的人类被束缚在该观念中,才会有真实心灵在现代性展开中的解体。所有这一切在根源上均是当前哲学的幼稚所致。


我之所以要把问题的根源归为哲学特别是认识论的幼稚,关键在于,真实性观念和其他观念不同,如果我们不能在哲学(特别是认识论) 上证明今人将真实等同于客观存在是错的。即使终极关怀真实性和道德价值真实性,与科学真实性没有关系,只要误把科学真实等同于客观真实,已经丧失的终极关怀真实性和道德价值真实性是不可能恢复的。换言之,本来哲学有可能让人们走出困境,但因为被束缚在童年的想象而无能为力。


举个例子,科学真实从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学真实,二是物理真实。数学真实与道德价值、终极关怀的真实性并不矛盾。当前数学对科学越来越重要,但人们一讲起科学的真实性,并不认为它与另外两重真实性互相一致。为什么?因为很少有人注重数学的真实性。在数学家看来,数学从来不是科学,至于数学是什么,科学哲学至今不能回答。而绝大多数人都不是从数学入手认识科学的真实性,因为数学真实早已想当然地被纳入物理真实中。维基百科记载了学界对数学的经典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和变化的科学。数量、结构、空间和变化都是客观世界的属性,那么数学真实也就变成物理真实的一部分,这就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这种真实观实际上是错的,但它在今日世界却根深蒂固、愈演愈烈,构成了道德价值和终极关怀的真实性日趋瓦解的重要原因。


今日哲学流派无论如何不同,但一涉及真实性,都指向本体论。什么是本体论?“本体论”(Ontology) 或“实在论”(Realism) 之核心乃是真实即“存在”或“存有”(Being)。换言之,真实独立于主体,也就是“客观存在”或“实在”。今天道德价值和终极关怀的真实性论证,必须从某种存在推出。既然真实性是客体独立于主体,其不依赖人的想象而存在,它们必须先具有某种超越主体的性质,否则便不能算作客观的或存在的。如此一来,道德价值和终极关怀迟早要面临真实性丧失的危机。


鉴于真实性的结构,真实性哲学研究必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真实心灵形成和解体的历史,从历史的分析中把握真实性的三个层次如何互相影响。二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并把它们和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结合起来,证明把科学真实等同于客观存在只是历史造成的过时观念。从这一观念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真实心灵的重建。


总之,我相信真实性在现代社会是可以重建的,其核心便是对科学精神的探索和恢复——科学和现代普世价值是互相关联的,但这种关联往往遭到忽略;而科学之所以带来种种问题,恰恰是因为科学精神的丧失。这里借撰写这篇序言的机会,我希望能够抛砖引玉,通过将自己的一些宏观构想分享给读者,进而引发大家对此问题的讨论与反思。

注:本文转载自《文化纵横》,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