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是盛行于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所谓年例,即系年年有例,茂名及邻近的湛江吴川一带每年正月至二月都会举办,而各地的年例日期各不相同。在当地,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年例比春节过年还重要,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年例起源于宋代,到明朝时开始盛行。据光绪《高州府志》载:“二月祭社,分肉入社,后田功毕作,自十二月至于是月,民间多建平安醮,设蔗酒于门,巫者拥神疾趋,以次祷祀,掷珓悬朱符而去。神号康王,不知所出。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帜,朱蓝其面,衣偏裘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
年例内容主要由三大元素组成,分别为以道教科仪展开的各种仪式、宴请亲朋戚友、文艺演出及游乐活动。从本质来说,年例是送瘟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祈福活动,因此,科仪祈福仪式及民间信俗为年例的核心。
每个举办年例的地方,都会在年例正日进行游神祭祀活动,敲锣打鼓,鞭炮齐放,诸神出巡,道公祈福,仪式隆重而繁复。虽然整个游神活动是以道教科仪为主导,但民众的信仰却不拘一格,祭祀的神灵不仅有道教诸神,还会有佛教的观音菩萨以及本土先人等。其中,被周总理誉为“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是各地庙宇必不可少的“座上宾”,在年例巡游中里更是最受敬仰的“岭南圣母”,而年例最受认可的起源亦是从冼冯家族的祭祀祈福活动中兴起。
年例信俗融传统文化、民间信仰和英雄崇拜为一体,既寄托了粤西人民美好而淳朴的愿景,又体现了对英雄主义的敬仰之情,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人文精神。
巡游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穿街过巷,俨然旧时大官出行的气派。
道公在凡人和“诸神”之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代表一众信徒向“神”祈求风调雨顺。
冼夫人(神像)在信众的簇拥下巡视本土,为这里的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
手持开路旗帜的一般都是村里的小朋友们,他们或许并不懂游神祭祀的含义,只在乎结束后能分得几块钱的零花钱。
这个小懒虫又累又困,不由得打起了哈欠,不紧不慢地跟着大部队,一点都不介意自己落了单。
村民们早已准备好热情的鞭炮迎送巡游队伍,用热烈喜庆的炮竹声为他们“醒醒神”。
有人还在献祭的鸡嘴上叼了百元大钞,难道神界也通用人民币?
年例的信俗不拘一格,参与巡游的既有道教诸神,又有本土的巾帼英雄冼夫人一行,可谓融合的传统文化、民间信仰和英雄主义元素。
平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年例也化身娴熟的民间艺人,为众神出巡增添庄严或喜庆的气氛。
巡游队伍会有道士(俗称道公)参与,左边的为“主道”,负责主持整个仪式,右边为“童道”,职责为辅助仪式。每次“摆醮”,他们都会念咒作法,把附近一带的瘟神妖魔收走,为居民带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