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快讯
 Print

古籍修复师让《永乐大典》“湖”字册重出江湖


昨天上午,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公益三方联合主办的“同心护珍宝 聚力续华章——‘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成果展”开幕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历时近2年,104册件古籍已全部完成修复。这次遴选了其中的39件古籍展出,包括《永乐大典》“湖”字册、《瀛環志略》、《楚辞》以及系列金石拓片、黄河舆图、样式雷图档等。

  古籍修复师们是此次展览背后的功臣,他们心细如发、妙手补书,让古籍再现光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工作。

  看 展



  “活化展示” 祈年殿可以像电子书一样“翻着看”

  2021年6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在国家图书馆正式启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公益签署《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合作备忘录》,首批资金1000万元定向用于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古籍活化与数字化等公益项目。项目实施至今,各项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取得重要成果。

  为全面展示该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本次展览共分为“古韵新生:各地精品荟萃”“讲好河川故事:舆图”“镂于金石:探源古文字”“世界记忆:样式雷图档”四个部分,精选35种39件已经修复完善的珍贵古籍予以展出,其中既有国家图书馆修复的舆图、金石拓片、样式雷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献,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修复精品。

  展品包括《永乐大典》“湖”字册、元刻本《西夏文大藏经扉画》、元至顺二年(1331)刻本《永类钤方》及样式雷图档、黄河舆图和金石拓本等。其中,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湖”字册是这次修复的国宝级藏品,它的发现、回归与保护,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通力协作保护文化遗产的成功案例。

  除了以实物展出古籍修复成果外,展览还展示了该项目支持下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成果与古籍活化利用成果;以“活化展示”为特色,在展厅设置样式雷“祈年殿”全息幻像修复成果的电子翻书装置,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影像、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向大众推广、普及古籍修复知识;配合推出“故纸修复师之碎丹青”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让观众在故事中、游戏中了解古籍修复技艺,从而增加展览的趣味性。

  修 复

  一丝不苟 用显微镜对《永乐大典》调整经纬丝

  此次展览的众多展品中,国家图书馆重点藏品《永乐大典》最为亮眼,是修复展的第一件展品。此次修复的“湖”字册(2272-2274卷)收录了有关“湖”字的诗词文等,包括谢灵运诗、唐宋元明人诗文,以及宋元人词等内容。王国维、赵万里等名家就曾从中辑出数首古诗。

  在修复前,此册《永乐大典》前后书衣已经面板脱落,书脊完全缺失,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宋晶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因为《永乐大典》异常珍贵,因此修复小组复制了一本一模一样的‘样书’进行修复试验,才敢对真迹下手。”

  如今的古籍修复需要很多科技支持,例如书衣内国家图书馆修复团队对书叶用纸进行了纤维分析检测,据此选择补纸;在书衣的修复上,也不再局限于选购相近绢料用于修补,而是对《永乐大典》书衣用绢的绢丝粗细、密度等数据进行了准确测量,并经多次实验,复原织造出与原件相似的绢质样品,再据此定制新绢。宋晶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使新绢在色彩上接近原件,团队成员参考了历史文献记载,辅助对书衣的分析检测结果,选择当时最有可能使用的传统植物染料对其染色并老化,再经锤制、全色等步骤,最终得到适合修复原件的补绢。”

  为了让修复工作接近完美,古籍修复小组成员又借助体视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对接口处的每根绢丝梳理调整,宋晶说:“一根丝绸的接口都要对准,在人的肉眼下很难完成工作,只能借助显微镜进行操作。”显微镜下一边用手调整经纬丝,一边通过显示屏观察经纬丝的变化与操作情况。经过一年多的修复工作,这本《永乐大典》“湖”字册才可以展出。

  资深古籍修复专家、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张平在20年前曾参加过《永乐大典》修复。他说:“此次‘湖’字册借助现代科技,对纸张、丝绢等进行检测,从而确定了正确的修复方案,修复效果超出预期。”

  据悉,本次展览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6展厅,展期2个月,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文/本报记者 王磊(来源:北京青年报)


注:本文转载自北京青年报,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