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专题
 Print

谁来关注疫情后的心理重建?











遭受疫情影响尤其是疫区的群众,往往会受到心理挫折,产生惶惑不安、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难以入睡,食欲和消化减弱,感觉迟钝、头痛背痛等等,常常伴随焦虑不安、消沉抑郁等。专家估计,大约20%的受影响人群会在一年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人数会增加,此外,焦虑症、抑郁症、生理心理疾病的人数会增加,在遭受重大心理创伤的人群中,5%的人会影响终生。因此,疫情后的心理重建刻不容缓。









一项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对于这场疫情,44%民众感觉到恐慌、恐惧、害怕,怀疑自己患有新冠肺炎的占19%;还有出现躯体化症状(失眠,头痛等)的占7%。

稍早前,国际卫生组织(WHO)的一项调查显示,约20%-40%的人在灾难之后会出现轻度的心理失调,这些人不需要特别的心理援助,他们的症状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得到缓解。30%-50%的人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援助会使症状得到缓解。而在灾难一年之内,20%的人可能会出现严重心理疾病。




心理重建的重要性




无论战争、饥荒、天灾、瘟疫还是人祸,都深深影响着一代人乃至数代人,在他们的心理、人格和此后对世界、国家、社会、环境、人际、家庭和生命的意义的看法和行为,对科技发展、财富拥有、道德价值、自然与人、权力暴力、善良自私等等的认识,都有着几乎终生的阴影与负面影响。
 
这些改变 (或者说创伤)都将长远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国民人格,形成它的国民性与基调。如何通过干预、修补、引导、纠偏的手段来修复它们,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是极为极为重要的。
 
 如果考虑到目前的疫情防控实际上是人类面临的四个主要威胁之一(人类面临的主要威胁分别是流行病、核战争、自然灾害和小行星撞击地球)。我们就没有理由忽视这次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心理带来的巨大冲击和灾后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针对灾难中受影响的大多数人,基于灾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采用心理教育、心理援助、心理疏导与心理训练等手段帮助其整合内在资源,科学应对灾难带来的种种压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和生活的专业手段,就是灾后心理重建。
 
因此,疫情防控和社会秩序重建中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刻不容缓。



心理重建的科学方式




专家建议:应用科学测量工具进行心理创伤评估和预警、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心理重建社会政策和框架、分层分群体分阶段实施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强化大众心理教育避免“疾病歧视”和“区域歧视”。

 
第一,应用科学测量工具进行心理创伤评估和预警

心理创伤的正确评估是心理疏导和干预的基础。建议通过评估可以知道哪些人需要干预,哪些人需要重点干预,哪些人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和精神科治疗。

评估范围要涉及疫情重灾区、重点辐射地区、重点人群(死者家属、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等)、不同健康纬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创伤对象等。评估的目的是实时把握不同群体的心理失调状态,有针对性地死者家属群体、患者家属群体、医务人员群体等进行危机心理预警和引导管理。

第二,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心理重建社会政策和框架

如果说更多的时候,心理疏导和干预是行业性、专业性工作。在经历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的群体性心理重建急需上升到国家社会政策层面。

我们面临“两个滞后”:

一是公共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卫生健康需求;

二是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滞后于公共卫生体系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建议尽快将心理健康的服务内容正式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之中。根据2017年《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直到2020年,心理健康服务才开始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明显短板。


利用总结此次疫情防控的契机,系统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心理重建的“十四五”和中长期规划与相关社会政策。明确与“健康中国”相适应的公共心理健康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第三,分层分群体分阶段实施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建议分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等不同层次实施分阶段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工作。

重点地区是指武汉、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重点地区,疫情突发、城市交通中段、创伤信息密集、创伤人员众多,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区域。建议要将心理干预工作前置、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模式,综合使用心理援助、团体辅导、药物治疗等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法。


重点人群包括死者家属、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等。 在危机干预时,最重要的是危机心理治疗师必须尽快获得当事人的信任,与当事人建立关系;其次是确定当事人的心理需求,了解问题的所在;随后再与当事人一起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创伤性应激反应,必须确保当事人能接受进一步的心理治疗。在干预过程中,要求心理治疗师能 “设身处地”从当事人的体验出发,充分尊重和理解当事人的情绪行为反应,了解当事人的心理需求,尽快将当事人的注意力从过去的体验转入当下的生活和对未来的预期。


第四,强化大众心理教育避免“疾病歧视”和“区域歧视”

心理疏导工作要覆盖“特殊人群”。“特殊人群”是指不幸染病的个人和家庭、来自武汉和湖北重点疫区的人员等。

如前文所述,由于此次疫情发生机理和病毒来源的暂时不清晰、免疫和治疗手段的或缺等原因,会加剧人们对病后康复人员、来自武汉和湖北重点疫区的人员的“心理排斥”。

预期在疫情结束后相当时间,对于“特殊人群”以及周边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都很必要。对于“特殊人群”产生“疫病歧视”或者“区域歧视”,不仅不利于疫情防控和正常工作生活秩序恢复,而且会加大实际上已经康复人员和来自疫区人员的“心理负担”,建议要有疫后相关群体的心理专项辅导工作,帮助“特殊人群”以及周边人员理性、客观、科学处理人际关系。


建议有步骤开展针对社会大众的公共心理卫生健康宣传、咨询工作。按照危机不同阶段针对性开展相关工作。危机前注重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 ;危机中多采用个人辅导、团体辅导、广播电视等各种形式科普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后可多采用总结、转移、提升、学习等多种模式帮助公众提高危机防范意识和抵御危机冲击等能力。   
 


国外灾后心理重建之鉴




1、海外心理重建法例
许多发达国家都为预防自然灾害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法令,其中包含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的规定。

日本,构建了完整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共有53部法律),明确规定了心理援助在灾后援助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灾后心理重建被列入联邦紧急计划(FRP),计划包括12项紧急支援功能,灾后心理重建隶属于第八功能“公众健康和医疗”,由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的公共健康服务系统牵头主持。
 
2、心理危机干预包含范围
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署、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成立美国心理卫生服务中心紧急服务及灾难救援项目组,主要为灾难受害人提供及时、短程的危机咨询以及情绪恢复的伴随支持等服务。

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通过下属的应急管理战略医护组、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和调整辅导服务三个系统进行心理援助。除了联邦一级,州一级也有相应的心理卫生主管部门和心理卫生服务机构。
 
美国各州政府、地方政府设立基金,向申请危机辅导援助和培训的受影响社区提供经费支持,并通过地方精神卫生机构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红十字会均组建了专门的灾难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数据库,并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制度。

 
日本,除了中央政府和自卫队的救助外,民间团体的“共救”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各地近3万个民间组织,配合政府开展行动。日本强调邻里心理支持。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注重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心理抚慰,比如“治愈系”在灾后的广泛传播,手段多样,既有漫画、歌曲、小说等文艺作品,也有宗教和政府举办的大型活动。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