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大西北的開發曾被提上議事日程。當時社會上談論西北問題盛極一時,認爲:西北是中國未來生命之所系。但當時政客與軍閥當道,加上戰争的壓力,緻使開發計劃紛紛流産。讓我們回顧一下當年的曆史。
西北問題盛極一時
1932年1月,日軍在上海燃起戰火,南京受到了震動。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黨部一度遷到洛陽辦公。當時國民黨中央曾決議以長安爲陪都,定名西京,并以洛陽爲行都。同時成立西京籌備委員會,以期引起國人對西北建設的關注。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蘭州中山橋
1932年12月,國民黨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邊疆建設決議案》,決定設立西北拓植委員會,西北諸雄如楊虎城、傅作義、馬麟、馬鴻逵等人名列委員。1934年6月,全國經濟委員會也通過了《西北建設實施計劃及進行程序》,内容洋洋灑灑,對西北的水利、公路、畜牧、農村建設等各個方面都作了一番籌劃。
▲1938年的西安東大街
當時,社會上談論西北問題盛極一時,不少人認爲,西北是中國未來生命之所系,紛紛呼籲開發邊疆,用西北作長期抵抗的根據地。關注西北的社會人士紛紛成立團體,全國有37家之多,如開發西北協會、中國邊疆協會、中國邊疆建設協進會、西北問題研究會、新西北社等等。一批關注西北的刊物,如《開發西北》、《西北研究》、《新西北》、《西北問題》等相繼創刊出版。各種資源、實業、水利、交通、教育考察團紛紛到西北去考察。
▲民國時期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左起:丁道衡、黃文弼、詹蕃勳、袁複禮、徐炳昶、白萬玉、 崔鶴峰、壯永成)
1934年4月,蔣介石先派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到西北,名義上是視察交通、水利、農業和教育,爲開發、建設西北作準備,而實際上是爲了安慰和籠絡西北諸馬。戴季陶在西甯各界數萬人的歡迎大會上發表講話:“到了西北,認得是我們的老房兄弟,老房的親戚,要知道應該幫助老家,發展家務。”
1934年5月,财政部部長宋子文視察西北,宋子文還送給西北諸馬一筆開發經費,以增強國民黨中央政府在西北地區的影響和作用。
1934年10月,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飛抵西北,在蘭州單獨召見了馬麟和馬步芳,再由甘肅飛赴甯夏,安撫馬鴻逵。
▲蔣介石、宋美齡巡視西北時與地方軍政首長 攝于文王陵
西北諸雄口頭上也附和着要爲了國家、民族的生存而開發西北,心裏面卻打着自己的算盤,惟恐蔣介石打着西北開發的旗号,向他們割據的地盤裏滲透,彼此都心照不宣。于是,西北開發在虛虛實實、推推搡搡中時斷時續。
到抗戰前夕,西北開發成果寥寥。約略算來,隴海鐵路從潼關艱難地延伸到了寶雞,西北總算是有了一小截鐵路;從西甯到蘭州的公路建成了,無奈路況太差,被戲稱爲“稀爛公路”;上海到迪化的空中航線滬新線一度也開通了,但盛世才上台後,一意阻撓,使之隻能飛到蘭州。
對于西北諸雄割據一方、各自爲政的局面,蔣介石無可奈何。他派出嫡系将領胡宗南率中央軍精銳部隊“天下第一師”進駐甘肅天水,震懾西北諸雄,以圖将來。
抗戰中建起玉門油礦
當年的西北開發被醜陋的政客和軍閥們當成了一場政治遊戲,倒是有一群務實的科學家踏進了大西北,給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了一絲現代工業的氣息。
1932年11月,蔣介石決定組建國防設計委員會,自任委員長,網羅了一批社會名流、實業家和科學家列名委員,對西北的邊情、礦産、交通、水力和森林資源進行了調查。
▲蔣介石在玉門油礦視察
1933年,地質學家孫越崎奉派到陝北一帶調查油礦資源分布情況。抗日戰争期間,孫越崎又轉戰開發甘肅玉門油礦。油礦位于甘肅祁連山北麓的戈壁灘上,原本向美國訂購了一套煉油設備,由于中國港口被日軍封鎖,鑽機隻能從緬甸仰光轉運,千裏迢迢搶運到玉門後,隻拼湊成了三套。煉油設備沒能運到,由自己設計制造,隻能從原油中煉出16%汽油。
就連一些普通的車床、水泵、油泵、煉油釜、閘門等設備配件,也要從重慶訂購,經2500公裏的長途汽車運到礦區。國民黨政府把酒泉、玉門、金塔三縣每年征兵名額撥給油礦,充作工人,有鐵匠、木匠、泥瓦匠、裁縫等,這些人正好是孤懸在戈壁灘上的油礦所需要的,後來不少人成爲油礦的技工,新中國成立後參加過大慶油田會戰,鐵人王進喜就是來自玉門油礦的技工。
▲蒼涼的河西雪景
1942年8月,蔣介石在胡宗南的陪同下,來到玉門油礦視察,看到昔日荒涼的戈壁灘上建成了一座萬人規模的大油礦,連聲說:“不容易!不容易!”蔣介石的這次西北之行,并不完全是爲了巡視西北開發寥寥無幾的成果,着力點仍在收服西北諸雄。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蘭州市民
随着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蔣介石将關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大西北,計劃“從事于西北之建設,并将新疆與青海之全部鐵路一氣呵成。蓋戰後20年内,如有外患,則我必取守勢,仍欲引敵至我内地決戰”。他甚至有遷都西安的打算,認爲“南京與北平皆近海,最初30年必不能建立強大之海軍爲之掩護,故首都地點不能不在西安,以其地位适中,介于東北與西北之間,足以控制全國”。
移民計劃不了了之
蔣介石十分推崇清末陝甘總督左宗棠,曾發專電給當時的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委托薛在長沙買幾部《左文襄公全集》,分寄給朱紹良、谷正倫、胡宗南等駐紮西北的嫡系大将,要他們效法左宗棠,學會剿撫并用,收服西北諸雄。西北地區的中央軍達13個軍之多,收服西北諸雄的時機漸已成熟。
▲蔣介石走下飛機
1942年8月15日,蔣介石從重慶啓程,飛赴蘭州,開始了對西北的甘肅、青海、甯夏、陝西四省曆時一個月之久的巡視。
8月28日,蔣介石飛抵嘉峪關,拟親往迪化屈尊面晤盛世才,得知新疆機場有蘇軍把守,一時未敢成行。他要求盛世才到蘭州來會面,盛世才一向多疑,以邊情複雜、不便分身爲由,怎麽也不肯應命。次日,宋美齡在朱紹良的陪同下,攜帶着蔣介石的親筆信飛往迪化,撫慰盛世才。經過宋美齡的一番遊說,盛世才最終決定投向蔣介石,同意國民黨派遣黨務人員和中央軍部隊進入新疆。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嘉峪關城樓
9月3日,蔣介石在視察了甯夏馬鴻逵部隊後,由甯夏飛抵西安,召集長江以北各戰區高級将領,一連開了五天的會議。蔣介石先聽取各軍師長的彙報,然後自己作了兩天的講評。駐紮西北的軍事将領普遍向蔣介石反映人馬補充困難,士兵吃不飽肚子,部隊藥品缺乏,疾病流行,要求中央解決。
蔣介石對此十分惱怒,批評各級将領不要事事依賴中央,要西北駐軍體諒中央的困難,力行勤勞儉約,凡事自動自理,來解決一切補給困難。他指示西北駐軍除了軍事訓練以外,更重要的是建設西北,即屯墾、畜牧、興辦水利、植樹造林、發展交通運輸五大任務。他告誡胡宗南等人,必須認清西北目前的形勢與其在國際上的重要性,一緻努力來建設西北,鞏固西北,不可視爲邊疆而言辛苦。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酒泉肅州老客棧
西北巡視歸來,蔣介石針對西北人口稀少,地利廢棄,提出要獎勵移民,所有不必留在内地之機關,可遷往西北以充實邊地社會活力。他爲此給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和參謀總長何應欽寫了一道手令。
但是,行政院秘書處在接奉他的手令後,很快就拟出了一份簽呈,提出:“關于裁減人員部分,黨政軍機關所擔負工作之性質不一,員額亦各不同,公務人員在年齡、經驗二方面究有幾分之幾宜于開發邊疆,凡此皆應詳加考慮。”對公務人員移民西北的可行性提出了疑慮。
▲四十年代河西一帶的農商
對于“移民西北”手令的執行情況,蔣介石并未深究。
當時,擺在他面前的現實問題,仍然是國民黨黨務人員與中央軍部隊如何順利進駐新疆,以控制盛世才的問題。1942年年底,國民黨黨務機構開始選拔、培訓黨務人員,蔣介石親自對赴新黨務人員訓話。行政院頒布了《赴新工作人員登記辦法》和《待遇辦法》,對赴新疆人員予以保留原薪的待遇,以示優待。
蔣介石初步收服了西北諸雄,可是,移民與開發的設想最後都不了了之了。
于右任的桑梓情
在國民黨中央要員中,對大西北最有感情的當數出生于陝西三原縣的于右任。他位至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德高望重,在西北民衆中深孚衆望。較之于蔣介石複雜的西北夢,于右任的桑梓情顯然要真切得多。
在他離開家鄉剛到上海灘站住腳跟之際,就聽說西北發生了大旱,以緻人相食。于右任利用他所創立的《民呼日報》大聲疾呼,要以“人饑己饑”爲宗旨,發起募捐救濟災民的活動。一時間,關于西北災情的報道連篇累牍,篇篇催人淚下,感動了十裏洋場,紛紛向災民捐款。這些善款對災區百姓而言,不啻是雪中送炭。中國媒體參與社會赈濟就是由《民呼日報》開始的。
▲于右任(右)和蔣介石
赈濟隻是治标。要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在于右任看來,出路隻有兩條:一爲興修水利,二爲培育人才。
在他的主持下,着手成立了渭北水利委員會,請來了水利專家李儀址,制定了開發泾河的規劃,修成了灌溉三原、泾陽、高陵、禮泉、臨潼五縣的泾惠渠。
在興辦水利的同時,于右任還緻力于民智開發,其家鄉三原民治小學,就是由他一手創辦的。
▲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籌建時,楊虎城任陝西省政府主席,與監察院院長于右任、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等十五人同爲籌備委員。楊親同于右任等人前赴鹹陽、興平、武功等地踏勘校址。
1931年,于右任回陝西視察,與擔任省主席的楊虎城談起了一件往事。那是在靖國軍時代,于右任和楊虎城駐節陝西武功,戎馬之餘,兩人暢想未來。于右任熟稔家鄉的人文掌故,對楊虎城說:武功是周武王伐纣用武成功而命名的,土地肥沃。周的先人後稷,就在這個地方教民稼穑,武功原有後稷廟,紀念這位農業的創始人。隻要局勢平穩,我們在這裏創辦一所農學院,以紀念這位農學專家,就更有意義了。
十幾年過去了,于右任往事重提,楊虎城聽罷,當即表示:“現在咱給人民還願去。”說罷兩人一同前往武功考察,選擇校址。于右任回到南京後,向國民黨中央會議提出成立“籌備建設西北專門教育委員會”,獲得通過,後來改爲“建設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由于右任親自擔任校長。1939年4月,改爲國立西北農學院。
▲上世紀四十年代敦煌老城門
1941年10月,時年63歲的于右任又一次回西北視察,經西安、蘭州,到達藝術聖地敦煌莫高窟。四顧瀚海茫茫,古寺寂然,另一個美髯翁張大千正在洞裏臨摹壁畫。中秋之夜,在張大千的住處,于右任邀衆把酒賞月,談到外人竊奪,洞窟瀕于坍塌,有些壁畫大塊脫落,而官方漠不關心,座中人無不痛惜。
于右任完成了西北考察,返回重慶,當即向國民政府呈上建議書,要求設立“敦煌藝術學院”,招收大學藝術系的學生,就地研習,寓保管于研究之中。1943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正式成立。戰争年代,于右任爲西北文化建設辦成了一件大事,殊爲不易。
▲ 于右任(郎靜山攝)
于右任的桑梓之情延續了他的終身。晚年,他身處台灣,仍念念不忘西北家鄉,将對家鄉的無限思念化作了一首《無題悲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望!……